4月30日,南京理工大学一废弃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,造成1死3伤。5月1日,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,承认管理上存在疏漏,但并未确认具体爆炸物是否为炸药或其他易爆物。
按照校方的说法,此次爆炸为施工人员私自撬开实验室大门,用明火切割方式盗拆金属构件引发。不过,很显然,他们并不知道该实验室曾被用于炸药实验,也不清楚引爆的“铁罐”里到底有什么东西。否则,谁也不会为了这点蝇头小利而置生命于不顾了。
事故原因是否真如校方所讲,仍有待查明。但是,这次的爆炸案再一次敲响了实验室危险品管理的警钟。从近期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到去年近200人被紧急疏散的南京大学实验室甲醛泄漏事件,高校和科研机构里的实验室管理漏洞频出。
科技进步、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水平的实践创新能力,作为实践教学环节之一的实验室实验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但与此同时,实验室安全却长期被忽视。例如,实验室门大开没有人、危险品可轻易接触、低年级学生自己操作实验、老师疏于指导和监督、实验操作规程缺失或执行不严,这些都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松懈的表现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与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有关,导致设施落后、设备陈旧,极易留下安全隐患。另一方面,则与师生安全意识薄弱、安全教育培训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。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没有安全管理规范、学生实验守则等宣传文件,即使有,也经常沦为一纸空文,几乎没有人会检查执行情况。
实验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,安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,对于一些特殊实验室,如某些生物实验室和涉核实验室,其安全问题甚至可能引起社会恐慌。
但是,这并不等于实验室安全是完全不可控的。要彻底杜绝人为造成的安全隐患,首先要求高校将实验室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,有效推动实验室基本建设及总体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。其次,广泛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,对教师、实验室辅助人员、学生等进行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内的专门安全培训,这也是当前减少实验室安全问题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措施。